
鮑里斯·貝克爾和珍妮佛·卡普里亞蒂在澳洲網球公開賽。
詹尼克·辛納(Jannik Sinner)和阿琳娜·薩巴倫卡(Aryna Sabalenka)將在接下來的幾天內開始他們的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冠軍衛冕,並希望避免意外的提前出局。
在公開賽時代,三名衛冕冠軍都在第一輪比賽中失利,辛納和薩巴倫卡都希望不要進入第四名。
1977 年(12 月)男子單打 – 羅斯科·坦納
坦納在他的職業生涯中很大程度上被約翰·麥肯羅和吉米·康納斯等同胞所掩蓋,儘管他的成就值得慶祝。
這位美國球星的世界排名達到第四位,並贏得了 15 個職業單打冠軍,其中包括 1977 年(一月)標題。
作為抽籤中的二號種子,坦納在四強賽中擊敗了四號種子、網球偶像肯·羅斯沃爾,然後在決賽中輕鬆擊敗了一號種子、未來的冠軍吉列爾莫·維拉斯。
然而,澳洲網球公開賽當年舉辦了兩次,12 月的澳洲網球公開賽對他來說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。
坦納是二號種子選手,也是再次獲勝的熱門選手之一,他在首輪比賽中對陣新西蘭選手克里斯·劉易斯。
美國選手在兩盤一比落後的情況下看似即將重整旗鼓,但最終以 3-6、6-3、6-2、1-6、6-4 的比分不敵劉易斯,令人大吃一驚。
劉易斯最終在第三輪被擊敗,最令人銘記的可能是他在 1983 年出人意料地闖入溫布頓決賽。
同時,坦納本人在 1979 年打入溫布頓決賽,並於 1985 年正式退休。
1997年男單-鮑里斯·貝克爾
除了他鍾愛的溫布頓網球公開賽之外,澳洲網球公開賽是網球偶像最成功的大滿貫賽事。
德國人於1991年擊敗伊凡·倫德爾首次奪冠,五年後以四盤擊敗張德培重奪冠軍。
進入 1996 年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時,貝克爾以六號種子的身份再次躋身獲勝的主要競爭者之列,並贏得了第七個大滿貫冠軍。
這位前世界第一發現自己的對手是相對不為人知的卡洛斯·莫亞(Carlos Moya),後者是一位20歲的西班牙人,世界排名第25位。
貝克爾被大多數人看好獲勝,儘管這場比賽一開始就很明顯將是一場爭鬥,他和莫亞在開局時就打成了兩盤膠著的勝局。
當莫亞以兩盤一比落後的情況下,他的追求似乎步履蹣跚,儘管他奮力反擊,以 5-7、7-6(4)、2-6、6-1、6-4 獲勝。
賽後,貝克爾承認在酷熱中體力下降。
「我的大腦現在就是炒蛋,」他後來說。 “我真的很難正常說話,因為我正在燃燒。”
事實證明,這是德國人職業生涯最後一次參加澳大利亞公開賽,貝克爾於 1999 年正式退休。
與此同時,莫亞進入了決賽,但被皮特·桑普拉斯擊敗,不過他最終贏得了 1998 年法國網球公開賽並登上世界第一。
澳洲公開賽新聞
2003年女子單打——珍妮佛·卡普里亞蒂
澳洲網球公開賽是卡普里亞蒂最快樂的狩獵場,這位前世界第一在墨爾本贏得了她的三個大滿貫單打冠軍中的兩個。
卡普里亞蒂於2001年擊敗三屆前冠軍瑪蒂娜·辛吉斯首次奪得冠軍,並於2002年再次擊敗瑞士人衛冕。
她 2002 年的勝利是現代最令人難忘的勝利之一,她在 4-0 落後的情況下從盤中重整旗鼓,贏得了勝利,節省了四個冠軍積分。
然而,12個月後,美國人並沒有看到胡迪尼的這樣的表演。
卡普里亞蒂是墨爾本的三號種子,她將面對瑪琳·溫加特納,開始她對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“三連冠”的追求。
溫加特納去年曾闖入第四輪,但這位世界排名第90位的選手在對陣兩屆衛冕冠軍的比賽中處於劣勢,她在首盤4-2落後的情況下希望渺茫。
然而,卡普里亞蒂的比賽中出現了一系列失誤,德國人重整旗鼓,扭轉局勢,以 2-6、7-6(6)、6-4 取得了驚人的勝利。
溫加特納最終在 2003 年進入第三輪,儘管她的職業生涯因傷病而受到抑制,並於 2005 年年僅 25 歲時退休。
卡普里亞蒂剛從眼科手術中恢復過來,她承認自己的身體狀況還沒有再做好再次爭奪冠軍頭銜的準備。
「如果我不是衛冕冠軍,我可能就不會出現。我並不是想找藉口,但我不得不說這與我的準備工作有很大關係,」她說。
事實證明,這是她在墨爾本的最後一場比賽,她於 2004 年退出,同年晚些時候退役。
閱讀下一篇: